讀書日
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

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

  • 定價:550
  • 優惠價:9495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68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內容簡介

「三教合一」的命題猶如一口古井,
看似陳舊,
往深處提煉,
又可伸觸潛藏於井底的水脈。
 
  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透過管志道、楊起元和周汝登,揭示晚明三教合流思維的演變,以及三教合一思想與君道、師道的關係。尤其值得思考的是,晚明儒者對明太祖的歷史記憶與政治認同,對政教統合的認可,試圖以「三教觀」來鞏固「君師道合」的想法,置於晚明的思想語境,到底說明了什麼?由此進一歩探索晚明三教思想的思維特色、三教的政治性意涵以及儒者對現實政教關懷等問題。

  本書選擇管志道、楊起元和周汝登為本書論述主要對象,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:(一)他們是廣義的陽明後學,在學承和個人學習經驗有所交錯,例如羅汝芳是楊起元的老師,但管志道和周汝登二人,亦深受羅汝芳啟發;(二)三人皆有深刻的三教思想關懷,而其三教思想扣緊著當時的政治、社會與學術重要問題;(三)彼此有深刻的論學往來,其中以管志道和楊起元,以及楊起元和周汝登的情誼最深。不僅有書信來往,也常互贈詩歌;(四)三人活動的時間,集中於隆慶、萬曆期間,並且都是南京學圈的重要儒者。最為關鍵是,三人獨特的三教觀和論述,有所交鋒又各有側重,因此適切成為理解晚明三教論述建構與發展的思想社群。值得留意的是,在《明儒學案》〈泰州學案〉黃宗羲摘錄了楊起元和周汝登的學說,但管志道僅有一小段傳記。而在當代學界,周汝登在思想史上頗有「能見度」以外,管志道和楊起元的思想鮮少被注意,可說已長久成為哲學史或思想史的「失蹤者」。

  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主要的論題核心在於探索晚明的三教合一論述,探討「合一」觀背後的「思想世界」與「歷史脈絡」,找出合一思想的現實關懷,究竟和儒者所面對的時代和思想危機有什麼關聯,以此建構晚明三教合一的論述場域。書中揭示中晚明三教合流思維的演變,以及儒者三教合一觀所包含的君道與師道的競爭關係。此外,追問三教合一論述又如何安頓政治權力與道德權威等問題。本書採取「論述」的概念,也是在前文討論的反思基礎上,認為「三教合一」不僅只是一個思想概念,或者是一種思想整合的複雜形態,圍繞著三教合一的各種話語如「出世法」、「君師道」及「治教」等,是晚明儒者的共同關懷,彼此的討論和回應形成重要的論述場域。

  本書第一章為導論。首先提出本書的問題反思,同時檢視「三教合一」研究的多重視野,把握其研究脈絡,最後再從題目和人物選擇考量說明,進一步勾勒出本書主要問題意識。第二章為「明中葉三教合流之衍變」,主要提供三教交涉的長時段演變背景,並且以王陽明作為主要分界點,探討其如何開拓包容性的三教觀,而後來學者在此思想基礎上,如何找到思想出路,以致跨出良知學話語,建立自己的思想關懷和立場。第三章探索管志道的「乾元統天」之學。第四章以楊起元「孝弟慈」大成之學為討論主軸。第五章則論周汝登的「三教統體」之學。第六章為結論。從管志道、楊起元與周汝登三教合一論述的比較,總結其如何蘊含「政教化」傾向。
 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

魏月萍


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、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,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,教授有關中國思想史、宋明理學、儒學與宗教等課程。研究關懷為三教合流、陽明後學、晚明四書注釋與科舉學、思想史方法論等課題,同時兼及新馬歷史與文學文化的知識生產研究。
 
 

目錄

序一 李焯然
序二 呂妙芬

第一章 導論
第一節 syncretism與「合一」的歧義
第二節 「三教合一」研究的多重視野
第三節 本書主要問題意識
第四節 各章論述結構

第二章 明中葉三教合流之衍變
第一節 王陽明「道一教三」思想及其影響
第二節 王畿以「良知」範圍三教
第三節 顏鈞、羅汝芳、耿定向以「心學」論三教
第四節 管志道以「孔矩」收二氏
小結

第三章 管志道:以「乾元統天」為法界,以「群龍旡首」為行門
第一節 管志道與泰州學派的關係
一、接受後再抗拒的良知學
二、重「行」不重「悟」
三、信得及「一以貫之」
第二節 對晚明學風的批判
一、狂偽風氣
二、霸儒與霸禪
三、素王意識
第三節 以「乾元統天」為「法界」
第四節 以「群龍旡首」為「行門」
一、「群龍旡首」之內涵
二、君師道合
小結

第四章 楊起元:以「孝弟慈」為三教之大成
第一節 楊起元對管志道「群龍旡首」的回應
「六龍觀」:重龍之「德」甚於「位」
第二節 三教皆務為治為「一」
一、佛可助儒
二、佛可治理天下
第三節 孝與「合一」思想
一、「感應」的宗教體驗
二、「愛身」與「孝」的倫理
第四節 德統君師
一、君即天
二、君師之大成
小結

第五章 周汝登:三教「統體」與君師道
第一節 周汝登對「良知」的信仰
一、悟「良知」與「一心」
二、萬法總是調心
第二節 「一心」為三教之統體
一、心無對治
二、三教統體
第三節 宗譜意識與君師道
一、傳心道統譜系的建構
二、帝王之治與君師道
小結

第六章 結論

參考文獻
後記
 
 

序一

李焯然


  三教合一的觀念,在中國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。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,三教融合的風氣便開始蔓延,至宋、元而更盛。南北朝以來,儒者傾向佛、道,或佛徒兼修儒、道的例子,不勝枚舉。唐代官方所舉行的三教講論,更促成了三教思想的交流和融合。宋代以後出現的「三教堂」,和一些寺廟供奉孔子、釋迦牟尼、老子的「三聖圖」、「三教圖」、「三聖像」,說明了三教合一風氣的流行。宋代的大儒,如張載、程顥、程頤、朱熹、陸九淵等,亦無不受佛、道思想的影響。這可見佛、道二教已普遍地在思想家的腦海中植根。而宋、元期間三教調和論者的著作,如沙門契嵩的《輔教編》、張商英的《護法論》、夏元鼐的《三教歸一圖說》、李純甫的《鳴道集》、陶宗儀的《三教一源圖》、劉謐的《三教平心論》等,加深了三教合一觀的理論建構,對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發展,有一定的開途作用。

  三教合一觀念得以在明代推廣,明初帝王的贊助,有密切的關係。明初太祖及成祖,對佛、道二教都有所兼好,同時也是三教合一論的支持者。明太祖的〈三教論〉、〈宦釋論〉、〈釋道論〉等篇,明確指出釋、道「暗助王綱」,除了反映太祖對三教的態度,也表明了官方的立場,將三教合一論結合到政治的層面,對三教的融合有深遠的影響。明代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家,如羅汝芳、管志道、楊起元、李贄等人,都曾徵引明太祖作為典範,可見官方的言論,對三教合一有一定的推動作用。

  晚明是三教合一論的高峰,人才輩出,群芳爭豔,各說紛呈。如祝允明、陸西星、袁黃、焦竑等人,都曾經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,其中尤以有「三教先生」之稱的林兆恩,更受思想史、宗教史學者的關注。但因為眾說紛紜,加以一些學人的觀點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,晚明三教合一論述的整體面目,仍亟待學術界去加以梳理。魏月萍博士的新著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,便是要填補學術界的空白,並嘗試通過對管志道、楊起元、周汝登三人的三教合一論述,去闡釋晚明學者如何調整君、師道的關係。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濫觴於月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論文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仍保留英國學制的傳統,論文呈交了以後,指導老師及論文委員會便無權干預,論文是否通過完全由三名外審專家決定,而且外審專家名字保密,直至學位獲得通過才會公開。月萍的論文送審,很快就得到通過,當年外審專家之一,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在報告中指出:「過去,余英時先生曾經認為,陽明學說由於對君主政治的失望,改變了宋代士大夫『得君行道』的取向,而轉向了『覺民行道』。這當然指出了陽明學的大體的轉向,也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。但是,這一描述對於本論文指出的後期陽明學者在『三教合一』口號下的思想新變化,卻未能包含。本論文指出,管志道倡『三教合一』的基礎和前提在『位』,楊起元倡『三教合一』的基礎和前提在『德』,周汝登倡『三教合一』的基礎和前提在『心』。雖然互有差異,但是目的都指向了『君道』和『師道』的合一,他們注重『外部制度與秩序的建立』,指向『君師道合』的政治理想,或把『孝弟慈』作為重建家國秩序的基礎,要求回到明太祖的《六諭》,稱這是『君師的大成』,或仍然強調陽明提倡的『良知』,並把它當作三教的統體。但是,卻強調各種身分等級的人『盡分安心不生妄想』,強調帝王之心和帝王之道應『本於心』,仍然關注點在重建政治和社會秩序。因此,這三個人的共同取向,倒是證明了晚明的社會背景下,士大夫尤其是陽明後學中,由於立足於『救弊』立場之外,更有向政治力量傾斜的現象。於是又出現了強調『君師道合』,希望重新『得君行道』,即借助皇權即政治權力實現秩序理想的轉向。明末泰州這些陽明學者表現了重返政治中心的意味。這顯示了論文作者有意識溝通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努力,也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新解釋。」葛教授的評語,精闢透徹的道出了月萍研究的價值和貢獻。

  月萍畢業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中文系,獲榮譽學士學位,隨之負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深造,師從古清美教授,獲碩士學位。其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課程,獲研究生院全額獎學金。在校期間成績優異,屢獲師長嘉許,並於研究生考試中,以全部甲等之優異成績,名列全班之冠,獲頒校內研究生中最高榮譽的「校長獎學金」。期間先後獲得國立臺灣大學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學人交流計畫獎助、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華漢學計畫獎助,以及蔣經國學術交流計畫獎助等。二○○五年她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田野調查研究獎助,前往美國哈佛大學、普林斯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訪學三個月,得以向余英時、William Theodore de Bary、Peter Bol、Benjamin Elman等著名學人問學請益。後來余英時教授特別來信,稱讚她為年輕一代中不可多得者。月萍畢業以後仍然努力不懈,每年都到國外訪書問學。已故東京大學溝口雄三教授認識多年,當年在他東京練馬區的家吃餃子,在他的書房發現遍尋不獲的《聖朝破邪集》的喜悅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溝口教授晚年甚少出門,我沒有機會再見到他,常引以為憾,反而月萍在溝口教授去世前,跟他有數面之緣,亦算是一段學術因緣。

  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是月萍過去十年學術研究的結晶,讀者閱讀是書,當發現其思辨精密,條理清晰,為晚明思想史的研究,開拓出嶄新的思路和圖景。我樂見其成,特此為序。

序二

呂妙芬


  月萍是我的學妹,但是在臺大中文所讀書時我們並未相遇,她小好幾屆。我記得尚未謀面前,就曾聽古清美老師提起最近指導一位馬來西亞僑生寫了羅近溪有關「破光景」的碩論,可以聽出古老師對論文頗滿意,還特別說覺得這位學生適合讀宋明理學。後來我和月萍見了面,幾次聽她說著自己博論的構想,我總會想起古老師的評語,覺得她確實適合讀宋明理學。多年來月萍一如學生般素樸而熱情地研讀理學,極有活力地參與各地學術研討會。許多人都覺得宋明理學抽象而困難,但月萍不同,她更常說的是讀書的快樂。她常說只要有書讀,就感到滿足快樂,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,她特別適合研讀泰州學。

  月萍在臺灣完成碩士後,到新加坡攻讀博士,受業於李焯然老師。她在博士生階段,就已走訪過美國、日本、中國等地,向許多學者請益。從她的書中我們看到她除了保持對思想義理的熱愛外,歷史和政治的脈絡、其他學者的研究心得都成為她思考的養分。《君師道合: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》一書是月萍博論改寫成的專書,她選擇對管志道、楊起元、周汝登三位晚明士人的思想進行深入研究,再比較分析,想要探究的是晚明關於三教合一的論述,及相關的歷史意涵。何謂「三教合一」?不同人對於「合一」的想法、對於「教」的界定有何異同?晚明士人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三教的關係?他們的論述,除了有自我生命、思想、宗教的意義外,是否也有現實政治的關懷,反映了怎樣的政教理想與藍圖?誠如月萍自己所說,本書想要探索晚明三教合一觀背後的「思想世界」與「歷史脈絡」。而月萍透過對管志道等泰州學者的研究,看到泰州學不僅有積極進取、重視師道的一面,也有強調君師道合、制衡師道的一面。我想即使這個看法未必能涵蓋全面,至少再次提醒我們:君權的特殊地位與合法性、三教的政治性意涵、晚明理學家對現實政教的關切等,都是研究晚明思想史不可忽略的重要面向。

  晚明思想界活絡多元、三教關係交錯複雜。嚴格說來,人人各自成家,學派歸屬、思想異同、學風流變本就難辨,若再加上現實政治際遇、社會影響、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建構與傳衍,所需考慮的層面就更複雜,這個領域的研究本自有其挑戰性。幾篇論文、一本書、甚至一個人畢生的研究,所能完成的工作都是有限的,而我們研究的成果大概也是為了引發更多的思考和對話,甚至是別人翻新改寫之作吧。或許也因為此,這個研究領域格外吸引人,近年來我們也見證了陽明後學逐漸蔚為顯學的變化。月萍在這塊園地耕耘多年,她守著自己心儀的思想家,一步步將研究的視角拉開,幾年來反覆思索著「三教合一」的理論與歷史意涵,她自己在學術耕耘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與滿足,我相信既是知識性的,也是精神性的,而且一路上有許多學友的切磋攻錯與祝福。在此,我除了恭喜月萍的專書出版外,也祝福她的研究成果能夠帶出更多的討論與對話。
 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570847659
  • 叢書系列:聯經學術
  • 規格:精裝 / 368頁 / 25k正 / 14.8 x 21 x 5.15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第一章 導論

「三教合一」的命題猶如一口古井,看似陳舊,往深處提煉,又可伸觸潛藏於井底的水脈,水理通達四方。正因為其豐沛的水源,學界累積頗為豐碩的成果。我所關注的不僅是長時段中三教交涉所呈現的不同形態,而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,究竟三教問題和哪些重要問題相互關聯,可供窺探儒者的時代關懷和思想實踐?在三教交涉或合流當中,三者如何溝通以及安排各自的位置?尤其是處於三教合流高峰的晚明時期,不同思想社群的三教思想和實踐,都有各自的思想依據和判準,實無法劃一而論。因此如何把握研究三教交涉的視野,提出新的問題思考,便至關重要。例如徐聖心在《青天無處不同霞──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》一書,以莊子思想作為三教會通的主要關注點,考察三教交涉間統攝、批判、取捨或兼融的基點,反思「三教」追求的是一個渾然的整體而非三者之間的整合。另外,該書也關注三教之間互相跨越的界限、概念的互文性,統攝的標準以及理與行的關係等議題,凸顯其嚴密的方法視野。這樣一種深潛文本的方式,勾勒出三教統攝的結構、判準與形態,不外是冀能解答其所念茲在茲的問題:「一以貫之的中樞究竟為何?」

這實是大哉問。但我認為這樣的叩問,實際上提醒在處理三教會通或合一的問題時,不應滯留於三教語言表面的溝通,而是把問題內在化到思想肌理,把握貫通三教的「中樞」或「點穴處」。這讓人聯想到莊子的「道樞」觀念,「樞」一詞有著轉動開關機樞的意思,而莊子的「道樞」更具體是指向「環中」,意味沒有固定中心的一種狀態,或是所謂的「無中之中」(the center of a non-center)。把「道樞」的觀念引入三教的問題脈絡,旨在說明當三教處於相對化的關係,「彼」和「此」可以隨時轉化,形成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體。這樣的主體浮動現象,可以破除一種固定化視域拘限的詮說方式,重新找到詮釋的支點。這其實切合晚明三教合流的形態,過去所說的「內」、「外」的二分法,抑或外儒內佛、援儒重佛、軒佛輕佛等,雖能說明三教交涉的基本形態,但難以涵蓋其中多元、豐富和充滿歧義的層次。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《再生》|自然科普展7折起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共和國截止加碼
  • 天下雜誌
  • 時報全書系